微询:kouliang921
诚信经营二十余年坚持传统老味道

放山人与正宗关东烟产地夹皮沟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01-25 19:13:29 人气:8

东北传统旱烟交流探讨,核心产区的现状,品质鉴别分享。

老铁微信:kouliang921 带你了解东北产地现状,文化习俗。


在我的家乡长白山地区,有这样一群充满神秘谢色彩的人,他们除了做平时在山上耕种,种一些旱烟、大豆、玉米、蓝莓、花生等农作物,还常年穿梭在茂密的山林中,寻找人参、灵芝、野菜等药材和山珍,我们称之为“放山人”。

关东烟与放山人的故事.jpg

长白山,这片广袤无垠且充满神秘的土地,树高林密,沟壑纵横 。早在公元 3 世纪中叶,据《太平御览》记载,长白山区就已经有人开始上山采挖人参。历经岁月变迁,放山逐渐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。自唐朝以后,居住在东北的各部落进贡朝廷的主要贡品中就有野山参、野灵芝等珍贵山珍,到明末万历年间到清初,长白山区采挖野山参更是形成规模,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,大量山珍、旱烟等作物被当做贡品进献到宫廷之中。

前面说了这么多,小编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放山人与正宗关东烟产地夹皮沟的故事。据村里的老人讲,民国时期,村里有一位放山人在山林中独自寻找人参时,突然遭遇了一只黑熊。黑熊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,被他的出现激怒,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。他惊慌失措,但很快冷静下来,迅速爬上了身边的一棵大树。黑熊在树下徘徊了许久,才不甘心地离去。他在树上待了几个小时,直到确认黑熊已经走远,才小心翼翼地从树上下来,心有余悸地回到了藏身之处。

放山人的每一次出行,都像是一场未知的冒险。他们在出发前,要进行精心的准备。除了带上足够的干粮、炊具、衣物等生活用品,还要准备好挖参的工具,如便携式的斧子、铲子、鹿骨扦子、剪刀、红绒线绳、铜钱等,这些工具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,工具上的红绳,寓意着期盼获得好的结果。

放山的日子要选在所谓的黄道吉日,一般为初三、初六、初九或初八、十八、二十八 。他们带着对未知的期待与忐忑,踏入那片神秘的山林。进山后,首先要搭建老爷台,跪拜山神老把头,这一仪式并非迷信,而是放山人心中的信念,他们祈求山神保佑平安,能顺利挖到人参,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像老把头孙良那样善良,不被私利蒙蔽。

放山人的食物也十分匮乏。他们进入深山老林,按放山规矩只能带煎饼、小米和咸盐,其余的就要靠山吃山。端锅的人每天起早贪黑打水、捡柴、采野菜、做饭,在没有其他佐料和油的条件下,要让钻了一天草丛的参帮弟兄吃得香吃得饱,这对做饭水平是一种极大的考验。有时候,他们甚至只能靠吃野果、啃树皮来充饥。

盛产关东烟的夹皮沟村,就处在长白山的深处,仿佛是镶嵌在茫茫大山之中的一颗珍珠,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生长着一种独特的作物 —— 关东烟。关东烟,作为东北烟草的代表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。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,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,勤劳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培育出了这种品质优良的烟草。关东烟的叶片娇小厚实,色泽金黄,香气浓郁,吸味醇厚,燃烧性好,烟灰洁白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
夹皮沟的关东烟之所以能在众多烟草中脱颖而出,成为烟中上品,离不开其独特的种植历史和生长环境。这里的关东烟种植历史有数百年之久,从 100 多年前开始,六道沟夹皮沟村就已经开启了晒烟的种植历程。据 1934 年印刷出版的《临江县志》记载:“旱烟,俗名叶子烟,又名淡色菇。幼青、熟黄、实似枣、种子似芝麻。采其叶晒之,味浓厚,远胜于内地所产,土人多嗜之。为本县出口货之一宗。” 这段记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夹皮沟旱烟的特点和受欢迎程度。

每年 7 月至 8 月上烟季节,气温最高,降水量少,利于旱烟上烟;9 月后秋高气爽,昼夜温差大,六道沟比周边其他地方冷暖季节转换差 10 多天以上,气候更寒冷,植物发芽较早,非常适合旱烟的生长习性。上秋后的露水充沛,也有利于旱烟的采收和放露。烟农们使用的 “大白花、小白花” 种苗在当地培育延续已有百多年历史,小白花品种口感平和,大白花品种口感较冲。黄烟肥料以农家肥特别是花生麸、豆粕、苏子饼等为主。

关东烟承载着东北人民的生活记忆和情感。在过去,关东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无论是在田间劳作后的休憩时光,还是在亲朋好友相聚的欢乐时刻,人们总会点上一袋关东烟,品味着它带来的独特韵味,畅谈着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
welink8ad.jpg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老铁微信

kouliang921

在线时间

早9点-晚9点

热线电话

18842371785

微信扫一扫加好友
线